
民间配资公司
【编者按】
2022年6月,国务院印发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南沙方案》),明确提出将南沙打造为立足湾区、协同港澳、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。2025年作为《南沙方案》第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之年,广东省首次发布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白皮书(2022.06-2025.06)》并举办发布会,系统梳理三年建设成果。值此关键节点,南方日报南沙新闻部特邀8位领域权威专家,从政策创新、产业协同、制度衔接等维度深度解析南沙实践,点评《南沙方案》第一阶段成效并为下一阶段发展建言献策。敬请垂注!
《南沙方案》公布三年来,粤港两地同心协力、携手并进,在合作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合作平台,南沙凭借独特定位,在推动粤港深度融合、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成为两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。
推动粤港合作,健全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首要前提。早在四年前,我们便前瞻性地成立了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,为后续两地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筑牢基础。这一委员会的作用不仅限于服务南沙与香港的局部合作,更致力于以南沙为支点,推动整个广东省与香港在多领域实现深度联动。委员会参照香港成熟有效的咨询制度,广泛汇聚两地政府部门、行业业界及专家学者的智慧力量,针对性设立了专业服务、金融服务、商贸合作等十几个专项工作组,形成了覆盖关键领域、分工明确的合作推进体系。
在众多合作领域中,商贸工作组的成效尤为显著。香港作为国际知名贸易中心,其核心优势并非生产制造,而在于提供高附加值的贸易服务——贸易服务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约达20%,仅次于金融服务,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其贸易服务的强劲实力。借助咨询委员会这一平台,广东制造业企业得以充分依托香港的国际贸易功能:不仅能持续生产优质产品,更能通过香港的品质认证体系、专业品牌推广渠道及全球营销网络,最大限度提升产品价值。
在助力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方面,香港的“超级联系人”作用更是不可或缺。香港拥有完善的普通法制度、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及广泛的全球商业网络,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公司,可借助其品牌公信力,更高效地开拓国际市场。同时,香港的三十多个外国商会也成为连接全球资源的重要桥梁,为内地企业对接国际资本、技术和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。
南沙和香港深度合作的首创机制,其成功经验已从南沙走向全国。目前,海南、福建等省份已相继借鉴成立了类似的咨询委员会。这一机制创新有效打破了区域合作壁垒,促进了各地资源精准对接与优势互补,为跨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近年来,粤港两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在持续拓展:从生猪养殖等第一产业,到智能网联汽车、海洋科技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,合作边界不断突破,新的合作可能不断涌现。如今,依托南沙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,结合香港在研发创新和国际化运营方面的优势,“港澳研发、南沙转化”“港澳服务、南沙制造”的合作新模式已逐步形成。
当前,南沙与香港均将高新科技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方向,而其中的关键,在于如何更好地推动政府、产业、学术、研究的协同合作,即我们常说的“官产学研”融合。此前我曾赴瑞典考察,当地的“铁三角”合作模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:高校的科研课题必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,企业在研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,由高校针对性开展攻关研发,政府则出资支持高校相关科研工作,最终由企业与高校携手将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提交给政府,推动成果落地应用。这种模式让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,有效避免了科研资源浪费,其经验值得粤港两地深入学习借鉴,以进一步提升两地创新协同效能。
南沙不仅是粤港合作的高地,更是国家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。只要我们始终坚守“心向世界”的初心,持续发挥粤港两地的独特优势,深化各领域合作,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互利共赢,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。
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顾问 梁振英民间配资公司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